研究方向

您的位置 : 首页  沈颖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1、神经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细胞分子机制。

      2、运动和精神疾病的小脑调控机制。

      一、神经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细胞分子机制
             人们已经深入了解小脑突触可塑性,比如平行纤维和浦肯野细胞间的长时程抑制(LTD)和长时程增强(LTP),并且发现LTD和LTP参与了一些神经活动,如眨眼反射。我们观察到一种新的突触可塑性,即位于攀缘纤维和浦肯野细胞的LTD,并且发现这种LTD是表达在突触后水平上的。目前我们正在对影响这种突触可塑性的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信号分子进行详细研究。
            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中传递神经信号,而递质转运体就将这些递质重新转运回到神经细胞中去,它是一些重要神经系统治疗药物的靶点,如serotonin的吸收抑制剂Prozac,安非他明和可卡因等。我们首次报道浦肯野细胞上的一种谷氨酸转运体EAAT4存在长时程增强现象,为了解递质转运体在细胞和突触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被回答:递质重吸收怎样影响突触信号的传递?具体影响到了突触的哪些部分?这种EAAT4的长时程增强现象是否在病理情况中产生?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将需要用到多方面的实验方法,包括电生理,神经元图像和病毒转染荧光信号蛋白等。

      二、神经髓鞘发育及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炎、渐冻人症等)的发病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极易受到外伤和基因缺陷造成的损害,而损害后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极为有限。我国至少有200万例脊髓损伤患者,并且终身残疾,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以及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CNS多种神经精神疾病都和髓鞘破坏密切相关,髓鞘修复是神经精神疾病治疗和CNS损伤修复的关键内容。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深入研究少突胶质细胞的发育,髓鞘形成以及髓鞘再生和修复的调控机制,能够为脱髓鞘疾病治疗和CNS损伤修复提供潜在的靶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少突胶质细胞是CNS中形成髓鞘的一类大胶质细胞,神经元轴突髓鞘的形成可以确保神经电信号快速和精准的传导。当CNS受到损伤破坏后,少突胶质细胞在病理条件下要经历脱髓鞘、凋亡、前体细胞增殖和再髓鞘化等一系列过程。但是,基础和临床研究都表明,在神经损伤的病理条件下,少突胶质细胞自发的再髓鞘化比例非常低,严重阻碍了神经再生与修复。如何有效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已成为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成体神经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理论上这些细胞应该具有分化且形成髓鞘的潜力。为何神经损伤后这些OPC不能有效分化和形成髓鞘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一个可能原因是成年神经组织的微环境发生了改变,缺少促进OPC分化的胞外信号,导致OPC分化和髓鞘化无法有效进行。由于增加细胞外因子会影响CNS的许多其他功能,因此解决这个难题的一种有效策略就是:直接和特异性地改变与分化相关的少突胶质细胞内信号网络,促进OPC分化和髓鞘化,从而达到再生修复的目的。      

      研究手段
      1.在培养神经元和离体脑片进行膜片嵌记录。
      2.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形态学观察。
      3.活细胞实时成像,研究重要蛋白分子的动态分布。
      4.利用转基因动物和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研究谷氨酸转运体和髓鞘的发育和调节机制。


      实验技术


      历年研究课题

      1、Numb蛋白调节小脑浦肯野细胞突触可塑性和mGluR1受体的表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2、神经损伤中胶质细胞作用及调控机制(973计划,课题骨干)。

      3、mTOR信号通路反馈调节谷氨酸转运体GLT1及其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4、谷氨酸受体在胰岛素分泌过程中作用及其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5、神经元发育与退行性病变的分子细胞遗传机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负责人)

      6、谷氨酸受体在胰岛素分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中国-斯洛文尼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7、神经元型谷氨酸转运体的长时程增强及其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8、神经胶质细胞控制大脑血流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

      9、cPLA2alpha在神经元毒性和血管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

      10、PICK1-ICA69复合体对于AMPA受体运输和突触可塑性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资助,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