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李晓明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 :2017-08-02    来源 :admin    阅读次数 :2867

2017年8月2日,《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李晓明教授课题组题为《Erbb4 Deletion from Medium Spiny Neurons of the Nucleus Accumbens Core Induces Schizophrenia-like Behaviors via Elevated GABAAR α1 Expression》的文章。该研究表明腹侧纹状体伏隔核中型多棘神经元的ErbB4在介导精神分裂症样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此研究为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的解析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由于其缺乏明显的病理性证据,关于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清楚。临床上针对这种疾病的药物主要为抗多巴胺类及抗五羟色胺类药物,只能暂时缓解部分症状,并不能长期有效的治疗,并且有比较严重的副作用,因此精神分裂症具体的发病机制亟待深入研究。Erbb4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易感基因,对其进行遗传操作解析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能。李晓明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在《Nature Neuroscience》及《Journal of Neurocience》分别阐述了中枢小清蛋白中间神经元及前脑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中ErbB4在调控神经元兴奋性及发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本研究基于之前的研究基础,进一步探讨了ErbB4在纹状体中型多棘神经元中的作用。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在前脑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中敲除ErbB4,一系列的行为学测试表明ErbB4条件性敲除小鼠表现出精神分裂症样行为。之后在纹状体特异性检测到GABAAR α1亚单位的表达显著增加,并通过电生理检测到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增加。有趣的是,这些异常的行为通过在伏隔核核区而非背内侧纹状体干扰GABAAR α1的表达得以缓解。通过特异性的在伏隔核核区中型多棘神经元中敲除ErbB4发现小鼠表现出同样的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并检测到突触传递的异常。这些结果表明伏隔核核区的MSNs上的ErbB4可能在介导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Figure 7. 特异性在伏隔核核区干扰GABAAR α1表达可以逆转行为缺陷

该研究由李晓明教授课题组博士生耿红岩和张晶等人共同完成。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创新研究团队基金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7/31/7450